古 典 美 人 茶

記得三四十年以前,各種物資都極端匱乏,更不用說是田裡莊稼所需的肥料。農人辛辛苦苦把收集了一整年的雞鴨牛豬羊的排泄物作成的堆肥,開春時全都給了短期作物當養分,而茶樹只能癡癡地等,當時序已入秋後,芋頭、地瓜紛收成,茶農才把剩餘的養分送給茶樹享用。
雖然茶農沒給茶樹足夠的養分,但茶樹仍努力萌芽,到了穀雨前後生長到做烏龍茶的最適當成熟度,呈現出對口芽狀態,可製成芳香、甘醇的茶葉。

反觀現今,各種物資充裕,茶農們為了求取更多的收益,不惜重資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。茶園裡的茶樹長得又高又壯,但那都只是虛胖,採收下來的茶芽,做出來的茶沒有以往的芬芳,茶湯不再甘醇。儘管外形作得粒粒如豆,但一經沖泡後,以往那讓人期待的滋味卻再也找不到了。

於是乎有一群人開始到處找茶,尋找那令人一飲難忘的甘醇甜美,但始終無法如願。而另外一群人在幾經思考後,決定採用幾十年前的耕作方法,以有機栽培法及農地永續經營法管理茶園,茶樹養分的供給完全使用天然的堆肥,另外以天敵或微生物來防治病虫害。

在這種茶園管理方法下,古典美人茶於焉誕生,這種茶葉對茶菁成熟的要求非常嚴格,它的成熟度必需達到60%的對口茶芽才進行採收。在這樣的條件下,它的內含物質才夠成熟豐富,只有這樣的茶菁原料,配合製茶經驗老到的師傅,遵古法研製,做出的茶才會芳香撲鼻、滋味甘醇甜美,令人一飲難忘,回味無窮。

由於古典美人茶和東方美人茶的香味近似,有淡雅的蜂蜜香或成熟果香,滋味甘醇滑口,不苦不澀,為了和東方美人茶有所區別,意翔村茶業公司將之取名為「古典美人」茶,同時取得商標局的十年專利使用權。

最值得一提的是「古典美人茶」合作的茶園都經過國際美育自然基金會「MOA」認証,所有茶菁原料沒有農藥的殘留問題。由於具有耐沖泡、易沖泡的特性,沖泡時不要放太多茶葉,若試著用蓋杯沖泡香味表現更佳。
 
烏 龍 茶

在台灣,烏龍茶代表半發酵茶家族中的一種作法,同時也代表一種茶樹品種名稱。「青心烏龍種」這個品種,在台灣只要有產茶的地方,幾乎都有它的芳蹤。茶農們習慣稱它為「烏龍」或「烏龍仔」,不論用「烏龍」或「烏龍仔」,所作成的茶大家都叫它「烏龍茶」。
而在產製烏龍茶的茶區,所栽種的品種,不單單只有青心烏龍種。因地區的不同栽種了許許多多的茶種,如青心大冇、武夷、梅占、水仙、佛手、金萱、翠玉、台茶14號、15號、16號、17號等。從這些茶樹所採收的茶菁,只要按照烏龍茶的作法,製成的茶也叫做烏龍茶。

目前台灣產製烏龍茶的地方,不但涵蓋了南北,也貫穿了東西,北至桃園、南到屏東、西部平原到高山、東由花蓮到台東,都有它的芳蹤真是可謂茶香滿寶島。 在研究單位裡,把烏龍茶歸類為半球型的包種茶。近年來由於市場的要求,它的外形除了少數地區,如宜蘭縣的蘭陽茶、桃、竹、苗所產的烏龍茶還維持原來的半球形茶外,其他地區所產的茶,它的外形幾乎都作成球形茶或更甚者作成珠茶。這都歸究消費大眾誤以為烏龍茶外形愈美品質愈好所致。

其實儘管茶葉的外觀再美,一經開水沖泡後,同樣是舒展開來,品茶最重要的是聞其香、品其味,只求外觀的美,是本末倒置的事情。儘管如此烏龍茶的外形也不能太離譜,外形要呈自然彎曲、條索緊結、整體顏色墨綠鮮艷。

由於製作方法雷同,不同名稱的烏龍茶所表現出來的香氣、滋味也會大同小異,一般消費大眾很難區別。烏龍茶內質的要求為:茶湯色金黃明亮清澈有油光;香氣因製作不同可以表現各種不同的花香或熟果香,香氣以高揚細長純正為佳。滋味甘醇厚重滑口,不苦澀為佳。

台灣生產烏龍茶的地方很多,因為產地不同它的名字也就不同,桃園縣龍潭鄉所產的烏龍茶叫作龍泉茶,楊梅鎮所產的茶叫秀才茶,復興鄉所產的茶叫梅台茶,大溪鄉所產的茶叫武嶺茶。蘆竹鄉所產的茶叫蘆峰茶。

新竹縣關西鎮所產的茶叫六福茶,湖口鄉所產的茶叫長安茶。苗栗縣頭屋鄉所產的茶叫明德茶。台中縣和平鄉八仙山所產的茶叫八仙茶。梨山所產的茶叫梨山茶,福壽山所產的茶叫福壽長春茶,福壽山是目前台灣產茶的最高海拔指標。

南投縣國姓鄉水長流所產的茶叫天外天茶,北山坑所產的茶叫北山茶。南投市所產的茶叫青山茶,名間鄉所產的茶過去叫埔中茶,現在叫松柏長青茶。竹山鎮的茶以前叫照鏡山茶,現在叫杉林溪茶。鹿谷鄉所產的茶叫凍頂烏龍茶。中寮鄉的茶叫二尖茶,水里,信義所產的茶統稱為玉山茶,又名為沙里仙茶和塔塔加茶。仁愛鄉因地區遼闊產茶區包括大同山、東昭山、清境農場犛峰、翠巒,紅香,平靜等地區,對外通稱高山茶或直接以地名稱呼。

雲林縣林內鄉所產的茶叫坪頂茶,古坑鄉草嶺地區所產的茶叫石璧茶。樟湖村所產的茶叫樟湖茶。桃源村所產的茶叫半天寮茶。嘉義縣竹崎鄉、番路阿里山鄉所產的茶通稱阿里山茶,再細分阿里山珠露茶。梅山鄉所產的茶統稱梅山茶,樟樹湖所產的茶叫樟樹湖茶。樟樹湖所產的茶是目前僅次於梨山茶的第二高價茶。

台東縣鹿野所產的茶叫福鹿茶,太麻里金針山所產的茶叫太峰茶。花蓮玉里赤柯山所產的茶叫赤柯山茶,瑞穗鄉所產的茶叫舞鶴茶。宜蘭縣所產的茶通稱蘭陽茶、再細分冬山鄉的素馨茶、大同山的玉蘭茶、礁溪鄉的五峰茶。
 
鐵 觀 音

在台灣市場上,鐵觀音大都以焙火較重的面貌呈現,也因此一般消費者,常將焙 重火的茶都叫做鐵觀音。
由於茶農認為沒有焙火的茶是半成品,無法凸顯出鐵觀音特有的風味,使台灣產鐵觀音的木柵茶區,幾乎買不到沒有焙火的鐵觀音,消費大眾買到的都是精製茶,這與其他茶區,粗製茶也能推出販售不同。因此木柵產的鐵觀音不僅品質上相對穩定,同時在保存、飲用方面也使消費者得到更多的保障。

木柵可以說是台灣鐵觀音茶的唯一產地,其他地區即使栽種,也是零星栽種,產量稀少不足以為代表。鐵觀音在市面上分為三種:

1、是用真正鐵觀音茶種做的茶,叫正叢鐵觀音。

2、以其他茶種但按照鐵觀音的作法製造,也叫鐵觀音;如石門鐵觀音,就是用硬枝紅心的茶種作的鐵觀音,依筆者淺見應叫它仿鐵觀音。

3、論本身是什麼茶種,只要把茶焙成重火,甚至焙焦的茶就叫做鐵觀音。

在木柵茶區裡除正叢鐵觀音,不乏用武夷種、水仙種、梅占種、四季春等茶種所製作的茶,雖然它們所呈現的外觀雖然可能很相似,但香氣、滋味可截然不同,就是與正叢鐵觀音有那麼點差距。也因此不論零售和批發,正叢鐵觀音的身價永遠居高不下。

茶農將正叢鐵觀音獨特的品種香,稱為觀音鋒,它的外形緊結顆粒碩大,香氣「如蘭似桂」更兼具熟果香令人非常著迷。而茶湯色澤蜜黃,甚或是明亮清澈有油光的琥珀色,滋味甘醇濃郁飲後生津止渴回味無窮。
 
包種茶

在台灣的茶葉史中,包種茶無疑的位居長老地位,也因此各種名稱琳瑯滿目,除文山包種茶的正牌封號外,清茶或文山清茶是市面上的習慣稱呼,再加上它的外形是條索狀,所以學術單位也稱它是條形包種茶。
呈條形的包種茶,外觀要求條索緊結呈自然捲曲,顏色墨綠鮮豔有光澤。內質則需有自然的花香、入口穿鼻一再而之,香氣高揚細長,有如空谷幽蘭。滋味甘滑鮮爽富活性,而湯色則需呈蜜綠至蜜黃之間,明亮清澈有油光。

包種茶的故鄉在台北縣坪林鄉,那裡也是最主要的生產地、集散地,所以多數人稱它坪林包種茶、坪林清茶,此外,還有很多地方看的到包種茶的蹤跡,產在石碇鄉的茶叫石碇文山包種茶,在新店的叫新店文山包種茶,在深坑的叫深坑文山包種茶,在汐止的叫白雲茶或汐止文山包種茶,而在早期屬於文山堡的台北市木柵、南港,則是分別叫木柵文山包種茶或南港包種茶。

位於宜蘭縣的礁溪鄉、大同鄉、冬山鄉、羅東鎮、三星鄉,則因為地理位置與坪林緊鄰,他們所產的茶,決大部份做成包種茶,部份在坪林集散。

狹義來說,包種茶是指用青心烏龍種茶樹,採摘的茶菁製成的茶;而廣義的包種茶在台灣指的是一種制造的方法,不論是什麼茶樹所採收的茶菁,只要按照包種茶的製造方法,成品都叫做包種茶。

至於「包種茶」這個名稱的由來,則有好幾種說法,其一是相傳在過去包裝材料不發達時,要販售做好的茶葉,得將茶葉用方形的紙包起出售,而在包種茶區裡,青心烏龍種所做出來的茶,不論是品質或商品價值都是一等一,再加上茶區裡的茶農暱稱青心烏龍種為「種仔」,所以用方形的紙把「種仔」包起來就順理成章的叫做「包種」。

當然也有人說包種茶的名稱起源於中國福建,因為在福建只要是半發酵茶就叫做烏龍茶,而名稱的區別在於茶樹種類的不同,如鐵觀音、本山、佛手、黃金桂、水仙等,用其它品牌做的茶全部叫色種,青心烏龍種在福建可被歸類為色種,由於有一些人寫字很潦草,有可能把「色」寫得很像「包」,所以「包種」茶很可能是「色種」的筆誤而來。

第三種說法則因過去在福建武夷山做茶多採單叢採制,這種方法是將每一棵茶樹所採下來的茶箐分開來制作,由於每一棵茶所採收的數量很少,經過萎凋揉捻等製造步驟後,進行烘焙時,因為數量少,必須使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布,把茶葉分別包好放在焙籠裡焙乾,久而久之各種不同顏色的布各代表不同品種,這也有可能是包種茶名稱的由來。

目前台灣生產包種茶的地方,是台灣最古老的產茶區,由於產茶歷史悠久,在這些地區裡,不但保留了高超制茶技術,更是茶樹品種的寶庫,擁有許多珍貴的品種,如武夷、青心大冇、紅心烏龍、水仙、佛手、大葉烏龍、青心烏龍、梅占等。包種茶絕大部分以清茶面市,但也有焙成熟茶,焙成熟茶的包種茶,在坪林的茶行一般以「小種」的名稱販售。

而在過去交通不好的情況下,茶農做好的包種茶,絕大部份交給中盤商,再由中盤商販售到各地,茶葉的價格則由中盤商掌控。中盤商會按照茶品的好壞,加上自己的好惡給予價錢,茶葉品級因而形成,包種茶區在同一產季同一品種因製造技術的優劣,差價有時甚至可達十倍,這種特殊的情形是其他茶區所無法見到的。

如果能夠清楚瞭解包種茶的品質,親自到產區裡買茶不但物有所值,甚至可物超所值。因此只要對包種茶多下點功夫,將有很多機會買到又好又便宜的包種茶。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avidLink 的頭像
    DavidLink

    Davidlink-photography

    DavidLi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